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3篇
  免费   1602篇
  国内免费   3192篇
安全科学   1578篇
废物处理   249篇
环保管理   814篇
综合类   7598篇
基础理论   1528篇
污染及防治   837篇
评价与监测   744篇
社会与环境   727篇
灾害及防治   462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699篇
  2021年   703篇
  2020年   825篇
  2019年   532篇
  2018年   497篇
  2017年   578篇
  2016年   477篇
  2015年   596篇
  2014年   614篇
  2013年   832篇
  2012年   961篇
  2011年   894篇
  2010年   831篇
  2009年   772篇
  2008年   776篇
  2007年   756篇
  2006年   713篇
  2005年   536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张永平  王刚  徐敏  宋小三 《环境工程》2020,38(3):116-122
以玉米秸秆(CS)、巯基乙酸(TGA)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出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MACS),考察MACS对水样中Cd (Ⅱ)的去除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MACS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MACS的优化制备条件为:CS粒径为0.20 mm (80目),m(催化剂NHS):m(EDC·HCl)为0.5:1,m(CS):V(TGA)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5.0,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水样中Cd (Ⅱ)的吸附效率可达到61.57%。红外分析表明,CS分子链中成功引入了巯基。  相似文献   
52.
以青岛市海绵城市典型项目区为研究区,通过收集、整理和概化汇水区资料,构建了研究区降雨径流模型——SWMM模型。利用2018年雨季的降雨-径流实时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关键参数的率定和模型验证,研究了海绵城市建设在削减径流量、增加入渗与滞蓄雨量方面的定量效果。结果显示:海绵改造后,不同降雨强度下形成径流的雨量占总雨量的平均比例由56%下降至29%;下渗雨水的平均比例由40%增加至60%,滞蓄深度由0.63 mm增加至5 mm。海绵改造前后研究区场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变化显著,当以1~10年一遇的短历时(120 min)设计降雨作为模型边界条件进行模拟时,海绵化改造后场次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提高了26%~34%,认为研究区基本达到了海绵城市关于水量控制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53.
以南京江北新区分流制雨水管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粒径沉积物中铵态氮(NH3-N)和硝态氮(NO3--N)干期分布特征,分析其随干期长度的变化关系,并探讨沉积物理化性质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对NH3-N和NO3--N干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0.075mm的沉积物中NH3-N占比最高(交通区30.8%,商业区36.7%);交通区粒径≤0.075mm的沉积物中NO3--N占比最高(33.0%),而商业区粒径0.075~0.15mm沉积物中NO3--N占比最高(34.4%);干期长度与交通区0.075~0.15mm粒径段的沉积物中NO3--N含量及商业区粒径≥0.3mm的沉积物中NH3-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最显著;雨水管道沉积物中NH3-N和NO3--N的干期分布与O-H和N-H等官能团、表面极性和亲水性、微观形貌等有一定关联;交通区雨水管道沉积物中Gemmobacter等反硝化优势菌种(相对丰度总和为20.15%)对NO3--N干期分布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54.
徐一雯  蒋建国  孟园  颜未蔚 《环境工程》2020,38(11):168-174
采用超声、微波及碱热预处理技术强化园林垃圾、厨余垃圾与果蔬垃圾联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并以未进行预处理的实验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组实验pH值在2 d内迅速降低至7.24~7.45,反应后期可稳定在7.7~8.0,表明厌氧消化系统有较强的稳定性。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浓度在第2~4天内达到最大值。乙酸和丙酸是4组实验中VFA的主要成分,两者比例之和在70%以上。VFA浓度在第13天后降低到500 mg/L以下,且以乙酸为主。氨氮(TAN)浓度在前4 d内出现一定波动,随后逐渐升高至2190~2410 mg/L。游离氨氮(FAN)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并在第13天后逐渐趋于稳定,为144~209 mg/L。沼气中甲烷比例在第2天后均超过50%,并在第11~12天时达到最大值61.4%~63.8%。修正的Gompert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预处理技术可缩短反应体系厌氧产沼的适应时间,提高前期产气速率。除此之外,超声预处理与碱热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基质甲烷产率,由未处理时的396 mL/g分别提高到601,536 mL/g,而微波预处理使得反应体系甲烷产量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55.
Released Ag ions or/and Ag particles are believed to contribute to the cytotoxicity of Ag nanomaterials, and thus, the cyto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g nanomaterials should be dynamic in water due to unfixed Ag particle:Ag+ ratios. Our recent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ytotoxicity of PVP-Ag nanoparticles is attributable to Ag particles alone in 3 hr bioassays, and shifts to both Ag particles and released Ag+ in 48 hr bioassays. Herein, as a continued study, the cytotoxicity and accumulation of 50 and 100 nm Ag colloids in Escherichia coli were determined dynamically. The cytotoxicity and mechanisms of nano-Ag colloids are dynamic throughout exposure and are derived from both Ag ions and particles. Ag accumulation by E. coli is derived mainly from extracellular Ag particles during the initial 12 hr of exposure, and thereafter mainly from intracellular Ag ions. Fe3+ accelerates the oxidative dissolution of nano-Ag colloids, which results in decreasing amounts of Ag particles and particle-related toxicity. Na+ stabilizes nano-Ag colloids, thereby decreas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Ag particles and particle-related toxicity. Humic acid (HA) binds Ag+ to form Ag+-HA, decreasing ion-related toxicity and binding to the E. coli surface, decreasing particle-related toxicity. HA in complex conditions showed a stronge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toxicity and accumulation than Na+ or Fe3+. The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cyto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nano-Ag colloids are dynamic and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refore exposure duration and water chemistry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in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污水处理厂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特征及总出水对受纳水体的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调查了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中13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浓度水平与负荷量变化,并运用RQ(risk quotient,风险熵)对总出水中精神活性物质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13种精神活性物质在总进水与总出水中均能检出,总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 395.10和63.59 ng/L,其中ρ(EPH)(EPH表示麻黄碱)占比分别为93.9%和67.9%,其次为COD(可待因)与METH(甲基苯丙胺).污水处理厂上游地表水中ρ(EPH)、ρ(METH)与ρ(KET)(KET为氯胺酮)均高于总出水及其下游地表水,说明上游沿河可能有新的污染源输入.②污水处理厂对NK(去甲氯胺酮)、BE(苯甲酰爱康宁)和MTD(美沙酮)均呈负去除,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二级生物处理与三级处理(超滤膜与UV消毒)阶段.③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内精神活性物质的周内负荷量存在一定波动,AMP(苯丙胺)、METH、MDA(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A(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KET与HER(海洛因)的负荷量均在周末升高.④污水处理厂总出水中精神活性物质的生态风险均较低(RQ < 0.10).研究显示,污水处理厂不能完全去除污水中的精神活性物质,总出水中残留精神活性物质对受纳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长期混合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7.
为探究锌(Zn)对水稻镉(Cd)累积的影响及其根表铁膜所发挥的作用,选取Cd高累积型水稻品种中9优547(简称"Z547")和Cd低累积型水稻品种金优402(简称"J402"),采用温室水培试验,研究0、2、5、10、15和20 μmol/L等6个Zn浓度下水稻幼苗对Cd的累积效应,以及不同浓度Zn处理对根表铁膜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c(Zn)的增加,Z547和J402水稻幼苗生物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c(Zn)为2和10 μmol/L时达到最大值.②Z547和J402水稻幼苗中w(Cd)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分别在c(Zn)为5和2 μmol/L时达到最小值;当水稻幼苗中w(Cd)达到最小值时,Z547根和地上部中w(Cd)分别为31.65和11.47 mg/kg,J402根和地上部中w(Cd)分别为22.58和14.36 mg/kg.③不同浓度Zn处理下水稻幼苗各部位中w(Cd)均与根表铁膜中w(Mn)、w(Fe)、w(Fe+Mn)呈显著正相关,高铁膜处理水稻幼苗中w(Cd)显著高于低铁膜处理,表明根表铁膜生成量的增加会促进Cd在水稻幼苗中的累积.研究显示,当c(Zn)较低时,c(Zn)的增加会抑制水稻幼苗对Cd的累积;当c(Zn)较高时,c(Zn)的增加会促进水稻幼苗对Cd的累积,而Zn可通过控制根表铁膜的生成来影响水稻幼苗对Cd的累积.   相似文献   
58.
保定市大气污染特征和潜在输送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定市是京津冀地区重要城市之一.为了解保定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特征和潜在输送源,对保定市国控点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PM10、PM2.5、SO2、NO2、O3、CO等常规大气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TrajStat后向轨迹模型进行区域传输研究.结果表明:①ρ(PM10)、ρ(PM2.5)、ρ(SO2)、ρ(NO2)分别为(138±96)(84±66)(29±23)和(50±24)μg/m3,与2016年相比分别下降5.9%、9.1%、25.5%和13.1%;ρ(CO)较2016年下降了14.0%;ρ(O3)较2016年增长了25.2%.ρ(PM10)、ρ(PM2.5)、ρ(NO2)和ρ(O3)分别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的0.97、1.40、0.25和0.34倍,ρ(SO2)和ρ(CO)未超标.②除ρ(O3)外,其他污染物质量浓度均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季节性特征,其中,冬季PM2.5污染最为严重,春季PM2.5~10(粗颗粒物)污染严重.③空气质量模型源解析结果显示,保定市ρ(PM2.5)约60.0%~70.0%来自本地污染源排放.后向轨迹结果表明,在外来区域传输影响中,保定市主要受到西北方向气团(占比为21.7%~60.0%)远距离传输和正南方向气团(占比为34.8%~50.5%)近距离传输的影响.④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和CWT(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分析表明,除保定市及周边区县本地污染贡献外,位于太行山东麓沿线西南传输通道的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是影响保定市PM2.5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PM2.5为保定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并呈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特征,其主要来自西北远距离输送和南部近距离传输.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大气边界层中上层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特征及气团来源的影响,于2018年6月利用3080型SMPS粒径谱仪对武当山14.6~660 nm颗粒物数浓度谱进行观测,分析和探讨了其数浓度谱分布及日变化特征,并结合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与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对武当山颗粒物数浓度影响较大的外源输送路径和贡献源区.结果表明:①武当山大气颗粒物主要以爱根模态为主,平均数浓度为2 500个/cm3,积聚模态、核膜态平均数浓度分别为2 265、359个/cm3,3种模态数浓度分别占总数浓度的48.79%、44.21%、7.01%.②在新粒子生成日,核膜态数浓度于10:00开始上升,11:00—17:00的核膜态数浓度相对较高,约2 000个/cm3.新粒子生成日ρ(SO2)与ρ(O3)的日变化趋势均与核模态数浓度较为相似,表明SO2和O3参与光化学反应后的产物(硫酸及有机物)有利于新粒子的生成与增长.新粒子生成日风速、温度均大于非新粒子生成日,但相对湿度较低.③在东部及局地气团影响下大气颗粒物主要以积聚模态为主,数浓度分别为2 311和2 596个/cm3;核模态、爱根模态数浓度在受西北气团影响时最大,数浓度分别为806和3 078个/cm3.④潜在源区分析表明,影响武当山积聚模态数浓度的主要源区为十堰市本地及襄阳市,二者贡献值在840个/cm3以上.研究显示,武当山颗粒物主要以爱根模态为主,颗粒物数浓度日变化主要受大气边界层发展及山谷风的影响,较高的ρ(SO2)与ρ(O3)以及高温、低湿及较大的风速均有利于新粒子的生成,周边城市的区域性传输对武当山颗粒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0.
陈文浩  许国辉  张严严 《环境工程》2020,38(11):211-217
为防止污染场地范围的扩大和污染地下水,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将污染场地四周及下部进行围隔。对于围隔范围内的污染土,可以采用淋洗方法进行修复。以青岛汽轮机有限公司遗留的污染场地为例,利用Visual ModFlow模拟设计了对围隔场地污染淋洗修复的优化的注抽水井的布置及水力条件,通过对9组注抽井组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得到最佳注抽井间距为27 m,最优注抽水量为200~300 m3,布置方式为"一注五抽",并与异位处置方案进行经济对比,表明7000 m3的污染土为2种方案的费用界限,即7000 m3以上的土方考虑淋洗修复,反之则异位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